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会议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五个分论坛的五个平行主题分别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创新”、“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阐释”、“多学科视角下的全球中国学知识体系”、“全球中国研究”a 数字智能时代的研究:机遇与挑战”和“年轻人与全球中国研究的未来”。
该报刊登了之前对参加会议的几位学者的采访摘录。这些学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都与“中国研究”密切相关。这些采访节选表达了他对中国研究的理解、解读和成就。以下是李波先生的讲座,他着眼于现代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中国的经济史。
李伯忠,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教授,着有《中国经济史新视点》,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英文论文集,共26篇。李伯忠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予的文科博士学位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经济史学家内德。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研究。
我在给《中国经济史新视点》写评论的时候,统计了一下,很惊讶地发现他至今已经写了16本书(不包括翻译)。我在打字时经常遇到延迟和犹豫,所以我想知道如何提高你的写作速度和流畅度。
李伯忠:其实我写了10多本书,已经写了快半个世纪了。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75年(千里与言之:《北宋地牢方腊起义》,云南人民出版社)。他在半个世纪里写了十多本书,但平均每四五年才写一本。这节奏是不是很快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这半个世纪的写作,一开始很慢,后来就加快了。首先,写作与积累有很大关系。离子。如果你有一个清晰的主线,你的每一步工作都会累加起来。如果它以这种方式积累,在某个时刻它就会发生变化,就像水加热到 100 摄氏度时会沸腾一样。到那时,你脑子里的新想法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因为研究和持续思考支持新想法。没有这个积累,即使你有很多好的想法,但缺乏支持,你还是得在学术上运用。当然,如果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就更困难了。
其次,正如我之前所说,必须有一个主要故事。从我读研究生起,“现代化”这个话题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首先我研究了唐代云母的经济史。到目前为止,我对唐朝的评价大多是从“大唐帝国的辉煌”和“安史之乱后诸侯割据、民生困境”的角度出发。当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唐朝留下的遗产对我们今天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选择了“江南”。该地区相对未受战争影响,经济相对稳定。这也是一个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人才自行发展的地区。虽然我没有专门研究宋代江南的历史,但我讨论了“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的转折点”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唐代江南经济研究的延伸。这些成为进一步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的基础。这是因为重大的历史变化都是长期事件的结果。我从博士生起就开始研究明清江南的经济史,并一直持续至今。这种逐步积累主要集中在主线e 的“现代化”。
基本上可以说,明代中叶之前的经济史是“现代化”的史前史,但到了明代后期,关于“现代化”的线索才开始出现。过去,“资本主义爆发”问题在学术界讨论已久,但今天经常讨论的“明末社会变迁”、“明末大变局”实际上是从明末开始的。这表明,必须将其视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有一个“史前史”,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这只是开始。后来到了清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这是真实的。但另一方面,清朝却在中国创造了空前的长期统一稳定的局面,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体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江南区从这一市场体系中获益最多。因此,“史密斯动力”将江南的市场经济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从我第一次研究经济史,到2020年出版英文版《中国早期现代经济:182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我一步一步朝着这个方向深入。
而且,当我试图研究中国现代化这个话题时,我总觉得不可能就中国谈中国,就江南谈江南。你说江南已经现代化了,他说不是。重要的是“现代化”需要标准。不然人家说人家也对,婆婆说人家也对,争论就不会继续了。这个标准是什么?这些只是从其他地区借鉴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通用标准。这种普通法最典型地出现在英国的现代化过程中。n 过程。这是因为英国在世界历史上一直处于现代化的前沿。因此,研究英国经验对于现代化史具有特殊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物理学家关心的是自然过程的表现。”自然过程是在最可靠、较少受到干扰的条件下,或者如果可能的话,在确保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发生的条件下进行检验的。”我在本书中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迄今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发生地是英国。因此,在阐述该理论时,我将主要以英国为例。“英国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围绕现代化研究的重点。 世界。英国长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为研究提供最好的条件。英国经济史。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是在英国写成的。 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各国顶尖学者。这样,现代化的投资浪潮进一步推进。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英语是我经常使用的语言。改革开放后,我读了很多有关英国经济史的文章和著作,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的研究。这改变了我的看法。回顾江南,什么适用于江南,什么不适用?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考虑江南现代化的特点。
当然,与英国的比较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观察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江南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全球化进行了如此精彩的讨论,以至于刘明华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非常重要,在今天具有重大意义。有了世界历史的知识,你可以把你的问题扩展到英国等国以外的地方:16世纪到19世纪中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时,阅读范围就会逐步扩大。
但在从世界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经济史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化”。今天我们仍然走在这条路上,我认为这对于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非常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说:“历史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如果不清楚地研究历史,我们就看不清今天的许多情况。改革开放前,我们吃过很多苦,吃了很多苦由于对历史认识的偏差而走弯路。因此,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以现代化为主要着眼点来研究中国经济史,一直是我长期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这条主线上,我们不会用锤子和棍棒到处敲打,同时做这做那。人的精力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智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如果我们沿着同样的道路奋斗半个世纪,我们仍然可以有所成就。
Leave a Reply